/ 消费金融系统/ 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还存在哪些瓶颈?

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还存在哪些瓶颈?

发布时间:2017-03-14 分类:新金融百科 来源:迪蒙科技

近年来,我国政府密集出台扶持消费金融的众多政策,而传统金融机构、电商、互联网金融机构纷纷涉足消费金融领域,因此消费金融这一蓝海市场逐渐被开发,但我国消费金融狂热前进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发展瓶颈,具体有哪些呢?

消费金融

一、消费金融业务缺乏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支持

近年来,一些互联网平台公司依托自身的信息来源和信用评估模型,开始涉足征信业务,并探索提供公开征信服务。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些征信机构的数据来源更多集中于关联交易平台,且数据积累的时间与跨度有限,以此为基础作出的征信评估结果在准确性、稳定性、适用性均有待进一步检验。显然,缺乏能够全面反映消费者信用状况而又为市场所广泛认可的征信体系是困扰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消费金融风险管理模式不成熟,资产质量面临挑战

根据银监会最新披露数据,截至2016年9月末,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贷款率达到4.11%,不仅远高于商业银行平均不良率水平,而且较2015年同期水平(2.85%)提高了1.26个百分点。而近两年来,大量以消费金融为主要业务领域的P2P网贷平台因资产质量问题而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出现了大规模倒闭或“跑路”现象,集中暴露了部分消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缺位的严重问题。

商业银行消费贷款质量整体优于其他消费金融机构,但随着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张,其不良率也呈上升趋势。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2012年至2016年6月末在消费贷款余额增长3倍的同时,其中的不良贷款余额却累计增长7倍,不良率也翻了一番多,目前其不良贷款余额仍在持续上升中。毫无疑问,资产质量方面的挑战集中暴露了我国消费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上不成熟、不完善的问题。

三、消费金融综合成本率偏高,增大逆向选择风险

目前,各类机构向消费借款人收取的费用一般由借款利息、服务费、放款手续费等多个部分组成。除了免息期内的信用卡透支外,借款人需要支付的年化综合成本率一般都在20%左右,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对纯信用借款收取的综合成本率甚至高达年化50%。

如此高的借款成本固然与消费金融业务高风险的特点有关,也能保证金融机构的高收益率,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借款人的负担。特别对于那些收入水平不高、信用资质欠佳的借款人,其所面临的借款利率可能远远高于自身的还款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其中具备较高还款意愿的借款人可能知难而退,反而是那些还款意愿不强或缺乏审慎考虑的冲动型消费者更易成为消费贷款的申请人。